近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新闻发布会,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,并回答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。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司长马秦临、艺术司司长明文军、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、资源开发司司长单钢新一同出席并回答现场记者提问。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,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、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。
今年7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:“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。”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史、新中国发展史、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关键一步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,从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、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全局高度,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、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,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兴盛、旅游持续蓬勃发展,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、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。
文化和旅游部致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。
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部署,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、乡村振兴等工作大局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立足自身特色,发挥“扶志”“扶智”优势,以优秀文艺作品、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立脱贫志,以特色文化产业、乡村旅游等带动群众走致富路。
比如,湖南十八洞村、贵州花茂村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,许多村民开起民宿、农家乐,卖起农家饭、土特产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变收入。
积极开展行业扶贫、定点扶贫,加大文化和旅游援疆、援藏工作力度,出台帮扶政策、实施帮扶项目,实现帮扶目标。
比如,帮助山西静乐等地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,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热销商品,促进农民就业增收。
文化和旅游部致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。
加大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力度,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、多演出、多办展,提供更多营养丰富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食粮,让人民群众在畅享艺术大餐的同时,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气神。比如,河北梆子《李保国》、民族歌剧《马向阳下乡记》《扶贫路上》、话剧《塞罕长歌》等,每次的演出都令人感动、催人奋进。
完善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,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活动,保障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,丰富精神世界、实现全面发展。
目前,全国共有群众文艺团体44万多个,每天都有千百万群众在城乡各地跳广场舞、搞大家唱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、培育文化市场,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,让群众多样化、高品质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,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。
2019年,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363亿元,占GDP比重达到4.5%。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让文化遗产活起来,到博物馆看展览渐成社会新风尚、许多非遗产品进入“寻常百姓家”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,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。
围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、保障和改善民生,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表示,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解决群众读书看报、看演出、看展览、参加文化活动等问题,是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,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文化和旅游部认真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加快构建覆盖城乡、便捷高效、保基本、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、更为丰富、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胡和平从四方面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开展有关工作的情况。
一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加有力。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、公共图书馆法、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,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,省、市、县三级政府普遍制定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,明确群众文化权益保障范围。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,持续实施“戏曲进乡村”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文化惠民项目,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。
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。截至2020年底,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、美术馆618个、博物馆5788个、文化馆3327个、文化站4万多个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.54万个。所有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、文化站、美术馆和90%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,实现了“无障碍、零门槛”。推进县级文化馆、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,推出城市书房、文化驿站、乡村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深受群众喜爱。
三是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。适应群众需要,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。今年春节期间,通过网络联动开展全国“村晚”活动,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达1.24亿,使乡村小舞台变成社会大舞台、惠民好舞台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组织“唱支山歌给党听”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,参与人次超1.7亿。广泛开展服务基层送文化活动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。如内蒙古“乌兰牧骑”,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牧区开展文艺演出,为广大牧民送文化、送欢乐、送服务。
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持续迸发。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,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,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,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,打造“云端博物馆”“云上村晚”等全景式数字体验平台,让群众足不出户在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。举办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,为供需双方精准对接、为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搭建平台。